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之所以會出現時間上的差別,是因為在清朝時期統治者為了節省開支,將祭祀灶王爺和祭拜祖先的時間合為一天,后來清朝的王宮貴族開始效仿,并且這種習俗流傳到北方民間,而南方地區的人們一直是延續古制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

小年一直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小年也被當作是春節來臨之前的前奏,在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以掃塵,祭灶、放鞭炮、吃餃子等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但是南北方過小年的時間卻并不是同一天,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地區過小年的時間,相較于北方推遲了一天是臘月二十四,之所以在過小年的時間上出現了區別,正是南北之間地域文化,以及歷史演變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向記者介紹,在我國宋朝時期小年被古人稱之為交年節,也稱之為小節夜,根據《武林舊事.歲除》這本書中記載,晉中以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作為小節夜,三十這一天作為大節夜,進入清朝之后《堅瓠續集·小盡大盡》這本書中記載到,宋人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節夜,三十日作為大節夜。現在這兩天則是被稱之為小年夜和大年夜,時間在不斷的演變,稱呼也出現了不同。宋人稱的交年節到清朝時期已經演變成了小年夜。

除了南北過小年的時間有差異之外,全國各地小年的稱呼也有不同,在江浙滬一部分地區將臘月二十四,和除夕的前一夜都稱之為小年,在我國的海南部分地區包括南京以及周邊地區,將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稱之為小年。全國各地節日時間的地域性差別,映射出了全國不同地域在歷史文化演變之后所造成的差異,但是每當新春來臨,人們辭舊迎新對新一年的祈禱祝愿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