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稱,宇宙中每12顆恒星就會有1顆吃掉1顆行星,恒星的化學成分還會因為吞吃行星受到行星成分的影響。科學家發現一般在同一片分子云中孕育出來的恒星成分都比較接近,但這些恒星當中,每12顆就會有1顆的成分與其他恒星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吞吃了其他的行星。

為了探究恒星成分的謎題,科學家將研究的重心放在雙星系統上面,因為這種天體系統一般都是在同一時間從相同的材料當中誕生的,這可以消除外界因素帶來的干擾。科學家發現有一些恒星和它們的雙胞胎不同,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印證了科學家的猜測。

如果一顆恒星吞沒了一顆或者多顆行星,意味著這一系統可能并不穩定,但是在人們觀測到的數十億年前的恒星當中,沒有發現任何早期被吞沒的行星痕跡,這可能表明恒星的化學異常現象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這導致恒星消耗了一些行星或者行星物質。科學家還注意到,許多行星系統本身就是不穩定的,甚至某些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行星系統,它們本身的行星比地球更大,但比木星這樣的巨行星要小上一些,這種系統可能非常不穩定,因為行星與其他天體之間的引力讓天體的運動狀態并不平衡。

這一現象引起人們的反思,如今太陽系在宇宙中的穩定運行狀態可能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其他的恒星系統當中,可能已經有不少被吞沒的行星。當然,實際情況遠比理論更加復雜,恒星異常的化學成分也有可能來自原行星盤里面的物質,這一現象有許多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