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有探花這樣的稱謂,那么探花第幾名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那么排在第三名的探花就一定比排在第一名的狀元或者是榜眼差一些嗎?其實也并非都是這樣的,這個名次有時候和皇帝對這三個人的喜好有關。
探花是第三名
探花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指第三名。探花這個稱謂最早是出現在唐朝,但是最開始并非和科舉考試名詞有關,只是一種戲稱而已,真正和名次有關的是在北宋晚期的時候,也就是宋徽宗左右。之后歷朝歷代都將探花當成是第三名,而第一名則被稱為狀元,第二名則被稱為榜眼。知道了探花第幾名再來看看相關的其它問題吧。
探花不一定比狀元榜眼差
很多人認為探花是第三名,所以一定是比狀元榜眼差的,但其實也并非一定是這樣,古代的科舉考試也是有潛規則的,例如皇帝或者主考官不喜歡第一名,那么他就有可能變成第三名甚至是落選。例如在宋朝時期的錢易就曾十分有才華,考試中還是提前交卷,但是主考官不喜歡他,于是他落選了。第二年考試的時候他得了第二名,結果因為寫了文章譏諷朝廷,結果被宋真宗降為第三名。還有明朝的孫曰恭原本是第一名,但是朱棣認為“曰恭”二字寫在一起讀“暴”,于是讓孫曰恭當了第三名。所以說探花在古代不一定就代表比狀元榜眼差。
探花為什么要相貌出眾
唐代進士及第后有隆重的慶典活動。探花宴就是其中之一的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會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這兩個探花使需要在杏花園中沿途采摘鮮花,然后在瓊林苑賦詩,最后用鮮花迎接狀元。既然是迎接第一名的狀元,那么容貌一定是要比較好的。但這也只是唐代的做法,其實后面朝代沒有這樣的做法了,探花也不一定要是容貌出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