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語都是有典故有人物出處的,從小在學習成語故事時,就避不開“紙上談兵”這個故事,都知道這是在告誡人們做事不能完全依靠理論空談,而是要多實踐。那么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誰,你知道嗎?就是出自趙括的典故,沒有繼承自己老爹的智慧,最后兵敗死亡。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
成語“紙上談兵”出自《史記》,講述的是趙國的趙括,他雖然從小就酷愛兵法,與他人談論起來頭頭是道,讓人們誤以為他是一個通曉兵法、作戰厲害的人。在長平戰役中,秦國對趙國采用了反間計,趙國當時沒有人能出面,于是就想到了趙括,誰承想趙括竟然只知道按照兵法辦事,完全沒有實戰經驗,不懂得變通,只會亂指揮。
最后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趙國被秦國打得是落花流水,最后趙括也喪生于秦軍的箭下。作為名將之子的趙括,完全沒有繼承自己老爹趙奢的一點智慧,這個故事也告訴后人,不能一味的依賴理論性的東西,雖然在大體上這是奠定事情發展的基調,但是在實戰過程中突發或者偶發事件,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變化。
紙上談兵的含義即,只會一味的談理論,不對理論付諸實踐的現象,同時也揭示了空談理論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后是用來諷刺那些喜好夸夸其談的,實際卻沒辦法做到的人。所以為了警示后人,就將這些典故事例記錄下來,編寫在各大史書上,同時還編了一大堆的成語以及歇后語,將這些當做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