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相當于10萬個太陽,黑洞的吸積盤想要成為生命的家園,是一件比較難以實現的事情。在宇宙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系列特殊的宇宙天體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就是黑洞了,它達到了物理學中的引力極限,連每秒30萬公里的光都無法逃逸出黑洞的捕捉。黑洞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完全黑暗的天體,它無形吞噬著宇宙中的一些物質,被稱為宇宙中的粉碎機。但在物理學家的眼里,黑洞是一座能量寶庫。
黑洞為何是寶庫
在物理學家看來,恒星或者其他物質在被黑洞吞噬前,首先會形成一個繞著黑洞旋轉的圓盤,在天文學上把這個圓盤叫做吸積盤。2019年的時候,曾經有一張黑洞照片公布了一個頗為讓人不解的現象,一個褲是蜂窩煤的紅色光暈是黑洞的吸積盤,而中心的黑色朦朧區域才是黑洞的本體。由于黑洞本身具有極強的引力,所以大量物質在被撕碎融入吸積盤后,會因為引力作用而相互摩擦并旋轉,產生的熱量讓黑洞吸積盤成了宇宙中最亮的現象之一,物理學上熱量意味著能量。

黑洞可代替恒星
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只要行星和黑洞保持合適的距離,推動完全可以代替恒星的角色,吸積盤來給行星上的生命提供光和熱。從理論上來說,黑洞附近的星球也能成為生命和文明的家園,壞處是黑洞周圍時間膨脹比較嚴重,所以生活在黑洞附近的文明時間流速會異常的緩慢。可以想象生活在這里的文明,仿佛是在一個時間的牢籠里一樣,生命也仿佛是無情無盡一般,何況理論上,并非是真正的現實,在現實當中并沒有任何生命可以誕生于黑洞的吸積盤。

戴森球并不怎么可行
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戴森提出了包括恒新生光和熱來做功的誕生球,但由于恒星的體積和質量往往占據了所在星系質量的絕大部分。星系內剩余的物質總是不足以建造包裹恒星的戴森球,因此誕生球長期以來都屬于科幻作品中的設施,在現實宇宙中難以實現。隨著黑洞逐漸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但深情并非不可行,因為黑豆要比恒星要來的小很多,且實際盤向外輻射的能量比太陽高10萬倍,所以包裹要比包裹恒星來的容易很多,獲得的能量更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