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3月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射以來,科學家們通過其精密的觀測,已經發現了1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一些被寄予了類似地球的期望。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開普勒-452b,這顆行星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的“大表親”,但在這漫長的探索旅程中,還有許多其他引人矚目的發現。

1. 開普勒-22b:最早的宜居區行星
早在2011年12月,開普勒-22b就成為NASA宇航局確認的第一顆位于宜居區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600光年,大小是地球的2.4倍,繞著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茖W家們對它的組成充滿好奇,如果有大氣層存在,可能孕育著溫暖的海洋,甚至可能存在生命。
2. 開普勒-10b:第一顆被認定為巖石行星
開普勒-10b被認為是第一顆巖石行星,距離地球560光年,體積是地球的1.4倍,質量是地球的4.6倍。然而,由于它距離母星太過接近,表面溫度超過1300℃,不適宜生命存在。
3. 開普勒-20e和開普勒-20f:銀河系中的地球大小行星
開普勒-20e和開普勒-20f是銀河系中的第一顆地球大小行星,直徑分別是地球的0.87倍和1.03倍。然而,它們離母星過近,表面溫度超過1000℃,不適合宜居。

4. 開普勒-186f:第一顆位于宜居帶的“表親”
被認為是第一顆與地球相似、位于宜居帶的巖石行星,距離地球約500光年。由于母星是紅矮星,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的“表親”,其表面溫度和地球相似,但仍需謹慎確認是否適合生命存在。
5. 開普勒-62e和開普勒-62f:宜居帶的“孿生姐妹”
位于天琴座的開普勒-62恒星系統中,開普勒-62e和開普勒-62f被認為是宜居帶內的行星,可能由巖石組成,部分被海洋覆蓋。它們的大小分別是地球的1.6倍和1.4倍,被寄予“地球2號”和“地球3號”的期望,但仍需通過大氣光譜特征確認是否“宜居”。
6. 開普勒-69c:曾被寄予宜居帶的期望
開普勒-69c距離地球約2700光年,體積是地球的1.7倍,旋轉周期為242天。初期分析曾認為它可能位于宜居帶,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更可能類似金星,不適合生命存在。

7. 開普勒-452b:地球的“大表親”
開普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被贊譽為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其直徑是地球的1.6倍,繞著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然而,關于它的組成和適居性仍需更多的研究。
8. 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42b:最有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
近期發現的8顆行星中,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42b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前者距離地球470光年,大小是地球的1.12倍,旋轉周期35天;后者距離地球1100光年,比地球大1/3,旋轉周期112天。然而,它們的母星相對較小和較暗。
開普勒望遠鏡的探測使我們對宇宙中是否存在與地球相似的行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盡管有一些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帶,但它們是否真的適合生命存在,仍然是科學家們未來研究的重點。這些發現挑戰著我們對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理解,也為未來人類太空探索和尋找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