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古人用熱水造冰的說法并不現實,這一說法,如今還是困擾物理學家的大難題。根據物理學家對熱學定理的理解,對中國2000年前這種沸水造冰的做法是持一個懷疑態度的,首先熱力學當中有著三大病例,其中之一就是能量守恒。一個系統的內能等于外界向它傳遞能量和對它做功能量的總和,而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的解釋就是無論是開爾文、還是克勞修斯,解釋起來就是兩個字熵增。
開爾文與克勞修斯的定義
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并將這熱量完全變為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克勞休斯的定義物體都有從溫度最高潮溫度低的狀態轉變,并且不會自發從溫度高度低到溫度高進行。也就是說如果現如今的環境溫度只有20℃,那么在沸騰的水逐漸冷卻后,也只會穩定在20℃而不會降到0度以下。這是因為保持在20℃是自發行為,而想要達到0度以下,就需要其他能量的介入了。

沸水與冰的轉變就不太可能
就像古人劉安曾說將100℃的沸水,放置在一個古甕當中,放置三天就可成冰,這種說法在利用熱學定理的第二定律,絕對是無法解釋的通的。哪怕當時的古代室外溫度已經達到了零度,將沸水放在一個古甕當中,逐漸的放置三天,溫度也只可能降到零度,而不可能到達零下的溫度從而結冰。這也是為何人們覺得如果古人用讓熱水造冰是真實的,絕對是困擾現在物理學家的大難題。

科學探究這種可能
當然也有人說,劉安說的并非沒有道理,有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當時可能是通過氣體絕熱膨脹降溫而實現的。甚至他們還為此做了一個模擬實驗,取一升容量的玻璃球形瓶,裝入少量的水并密封,在上方插入一個玻璃管,管的下端一直通到瓶底,外端用橡膠軟管接上,在軟管上安裝一個可調的松緊夾。最后實驗得出將廢水放入其中,慢慢的打開松緊夾放氣,這樣確實可以達到一個很低的溫度,溫度是低于玻璃瓶所處環境的,想要達到目的需要擁有足夠低的氣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