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還手。最近,江西廬山景區因為數百只野生猴子的橫行成為熱議話題。這些猴子原本是被放生在景區內的50只獼猴,如今卻成為景區管理的一大難題。在網友曝光的圖片中,可以看到猴群占山為王,對游客產生威脅,引起廣泛關注。面對這一現象,有人質疑為何放生獼猴導致了如此局面,也有人思考在猴子襲擊人時,是否可以采取還手行為。
廬山獼猴:曾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廬山獼猴原本是一種典型的獼猴屬動物,身體強壯,常以嫩葉、野菜和水果為食。在科學界,獼猴被認為是生理上最接近人類的動物之一,因而在臨床醫學實驗中常被用作試驗品。然而,近年來我國的獼猴數量銳減,令人擔憂。據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獼猴數量約為20萬只,遠遠少于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100多萬只。

廬山“猴災”的背后原因
2005年,為了響應獼猴保護的號召,廬山景區引入了50只獼猴,將其投放到游客較少的三寶樹景區,并為它們設立了專門的人工喂養點。然而,廬山景區的初衷并非激發獼猴泛濫,而是希望通過引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名號來提升景區知名度。然而,由于景區低估了獼猴的繁殖速度,猴群數量激增,形成了“占山為王”的局面。這使得獼猴的性格逐漸變得野性十足,對游客產生了威脅。

獼猴襲擊人的現象
景區內的獼猴數量激增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獼猴對游客的襲擊。有游客在景區內遭到猴子攔路搶劫的情景,甚至有游客被猴子抓傷。面對這些情況,有人紛紛質疑為何廬山獼猴不識好歹,而且有游客遭到襲擊時為何不還手。
是否可以還手
對于被獼猴襲擊的情況,是否可以還手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廬山獼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此如果游客還手打傷了獼猴,可能會招致背上傷害國家保護動物的指責。
獼猴身上攜帶多種病毒,而在還手的過程中被抓傷或咬傷,可能會導致感染和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很多游客可能選擇忍耐,甚至決定以后不再光顧這個景區。

關于動物保護的思考
廬山“猴災”引發了對動物保護的思考。雖然保護獼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景區管理方在實施時是否考慮到了獼猴繁殖的速度和對游客的潛在威脅,值得深思。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人類的安全和權益,以人為本,避免出現因動物保護而損害人類利益的情況。
廬山“猴災”事件提醒我們在動物保護問題上要謹慎而全面考慮。保護動物的同時,需要合理規劃和管理,防止因保護措施而導致的問題。在野生動物與人類共處的環境中,平衡是關鍵,只有科學合理的管理才能確保動物和人類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