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的亞硝酸鹽含量和在細菌方面無太大問題。近日,有關“隔夜茶、隔夜菜毒如蛇”的傳言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甚廣,引起了不少飲茶愛好者的擔憂。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并整理了關于隔夜茶、隔夜菜、隔夜水的真相,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傳言是否站得住腳。

隔夜茶:毒如蛇的說法是否成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傳統,而有關隔夜茶的傳言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一些人宣稱隔夜茶含有致癌物質,甚至“毒如蛇”。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央視曾在《是真的嗎》節目中進行實驗,對龍井、普洱、菊花茶進行亞硝酸鹽含量檢測。
實驗結果表明,不管是隔了12小時還是24小時的茶,亞硝酸鹽含量都低于0.2mg/L,遠低于我國規定的飲品中亞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1mg/L的標準。而亞硝酸鹽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歸類為2A類致癌物,需要攝入較大量才能引起中毒,與隔夜茶的亞硝酸鹽含量相比,差距較大。
此外,茶水中的茶多酚有抑制和殺滅細菌的作用,因此隔夜茶在細菌方面也無太大問題。專業品茶大師更在實驗中認定,隔夜茶與新泡的茶在口感上幾乎沒有區別。綜合來看,隔夜茶的毒如蛇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隔夜菜:傳言中的毒害是否靠譜
傳言中,隔夜菜被形容為“毒如蛇”,而實驗證明,這一說法存在一些夸大。在一項實驗中,四道常見家常菜經過不同時間的冷藏后,亞硝酸鹽含量被檢測。
實驗結果顯示,即便是在存放24小時后,亞硝酸鹽含量也分別只有5.36、5.64、5.52和7.23毫克/千克,遠低于我國規定的飲品中亞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30毫克/千克的標準。因此,即便是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沒有超過安全標準。然而,隔夜菜在細菌繁殖方面仍需謹慎。冷藏溫度下細菌繁殖減緩但并未停止,尤其是涼拌菜更容易滋生細菌。建議在食用之前對隔夜菜進行加熱處理,以避免細菌感染。

隔夜水:真的毒如蛇嗎
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而有關隔夜水的毒害傳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擔憂。實驗證明,隔夜水的亞硝酸鹽含量在靜置24小時和48小時后仍然低于國家安全標準,不足以引起中毒。
但是,高溫的水并非沒有潛在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將高于65度的水歸類為2A類致癌物,因為過燙的水可能傷害食管黏膜,增加癌變的風險。因此,飲用熱飲時最好將水溫控制在65度以下,以保護身體健康。
綜合上述實驗證據,關于“隔夜茶、隔夜菜毒如蛇”的傳言大多存在夸大之詞。隔夜茶、菜、水在一定條件下并未產生明顯的毒害,且實驗證明亞硝酸鹽含量仍在安全范圍內。然而,食用隔夜菜仍需謹慎,特別是涼拌菜容易滋生細菌。總體而言,科學飲食、科學儲存食物對于人體健康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