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燒毀的阿房宮的謎團至今未解。說到阿房宮大家都比較了解,秦始皇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利和富麗興建的一座巨大宮殿,位于如今陜西省西安市的長安區和未央區交界處。可惜的是在秦朝滅亡前后就廢棄了,據傳言說到是被楚漢戰爭時的楚軍統帥項羽放火燒毀的。這個說法也是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詩,但是針對于近代的考古學家卻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
確定阿房宮遺址
根據記錄了解,阿房宮的建造動用了70多萬名勞役,規模非常大,堪比秦始皇陵,后來秦始皇去世以后,修建阿房宮的勞役還被調動去為秦始皇陵覆土,導致阿房宮的工程暫停,在秦二世繼位以后又重新修建阿房宮,在1923年的時候考古工作人群,開始尋找阿房宮的遺址,最終認定為陜西省西安市和長安區和未央區交界處的夯土基址為阿房宮的遺址。根據遺址可以看出,包括前殿、上天臺、磁石門等遺址,在1961年的時候,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隊進行勘測
2002年的時候,由國家文物局批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開始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探挖掘,重點為考古阿房宮的前殿遺址,結果證實了阿房宮在廢棄之前并未建成,同時也并沒有發現任何被火燒過的現象。針對于這些現象,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阿房宮可能只是部分建造,不能排除其它地方被火燒過的可能性。

各種不同的說法
關于阿房宮的說法非常多,但具體是什么樣至今還是未解的,有的人認為是空中樓閣,也有人認為是奢華之作,也有一些人認為可能另有隱情。至今并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能夠了解阿房宮確實是一座非常具有極高價值和意義的文化遺產,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秦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建筑方面的情況,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