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文化產物,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距離現在有3600多年的歷史。在清光緒25年,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從甲骨文首次被發現到現在,出土的甲骨文數量高達15萬片以上。分別收藏于中國大陸,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多個國家。

商代統治者崇尚鬼神之說,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使用龜甲獸骨占卜兇吉。會直接在甲骨上記錄占卜的事項以及所有的相關信息內容,被篆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也稱為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大約有4500個,了解的文字為2000個左右。這些文字內容分別記錄3000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相關信息。

甲骨文也被稱為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主要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當前全球共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的論文數量為2000多篇左右。甲骨文也是漢字成熟的標志,是目前世界唯一使用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甲骨文不僅會刻在龜骨,或者牛肩胛骨,也會被刻在木器上或者石器上等等。

甲骨文主要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與當今的漢字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甲骨文的寫作特點為對稱,外形多以長方形為主,或者以少數的正方形為主,有一種對稱美,在結字上具有方圓結合,開合揖讓的結構形式,有一些字上還會出現象形圖畫的痕跡。從字體以及數量結構上分析,甲骨文已經發展到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對于專業人士研究我國的文字起源,具有化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