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等爵又稱九品中正制,是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官員等級制度,具體內容包括四個,九品分別為從一品到九品,一品為最高級別,九品為最低級別;每個品級又分為上中下三個等次,一品上為最高,九品下為最低,官員職位和禮儀待遇方面也有著不同的規定。根據官員的等級,可以擔任不同的官職,衣品上可以擔任丞相,而九品下則只能擔任一些低級的官吏,同樣在禮儀待遇上是極其不同。
二十等爵的起源
二十等爵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分封制,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演變,逐漸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級體系。這套體系的官員分為9個品級,每個品級又被分為三個等次,分別為上中下三等共計20等,因此被稱為二十等爵。這種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沿用了兩千多年的時間,直至清朝末年時期才逐漸的消失。

二十等爵為何消失
二十等級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重要制度,消失的原因有多種,科舉制度的興起是對二十等爵制度的一種削弱。隋唐以后科舉制度逐漸取代分封制和世襲制,成為了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制度強調公平競爭,使得官員的選拔更加公平合理,這才對于二十等爵制度削弱到了一定程度。社會變革帶來的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逐漸暴露出了缺點。很多問題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利益和民眾的福祉,促使統治者對封建制度進行各種改革。

西方文化對二十等爵的沖擊
在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進行接觸,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思想,對當時的清朝有深遠的影響。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進而推動制度的變革。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二十等爵逐漸的消失于無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