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朝堂上舌戰群儒是為了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當時唐太宗立志要做一個好皇帝,可是志向遠遠無法與,真正的治國措施相比,好的治國措施可以讓國家被治理的很好。因此唐太宗就召集了群臣商議以后治國的總路線,當時在朝堂會議上,所有的全程自動分為了兩派。一派以當時的宰相為主,主張的是大興武力,通過武力來征討四方,以嚴刑酷法來治國。
魏征的主張與其相悖
魏征代表的則是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的一方,覺得在當時只有修生養息,恢復民力,才是更合適的道路。也正是因為當時朝廷上分為了兩派,都想要竭力的說服對方,這才有了雙方都爭鋒相對在朝堂上展開了大辯論。之所以說魏征舌戰群儒,是他將主張道德教化治國的道理陳述,將對方都給打敗了,說的對方無話可說,無言可對,這才有了他舌戰群儒的一幕。

關隴貴族崇尚武力
當時其實以唐太宗與魏征為首的,主張以道德來教化治國的一方所占的人數并不多,因為在那個時候關龍貴族集團成為了主導天下的政治勢力。北周、隋、唐的皇帝都是出生于關隴貴族集團,而這個集團出來的,無論是官員還是皇帝,他們都有一大特點,那就是特別崇尚武力。習慣了以嚴厲酷法來自國,因此當時以宰相為首的主張到了大多數群臣的支持,自然魏征所處的形式就特別不利。

他孤軍奮戰卻毫不退縮
倍增雖然孤軍奮戰,官位也不高,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主張還是很有道理的,并且對當時的唐朝一定是極其有幫助的,因此他為了說服這些人只能毫不退縮。以一人獨占群儒的勇氣,一一與之進行辯論,幸虧當時雖然魏征是孤軍奮戰,但是他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也算不得勢力單薄。這場圍繞著唐朝貞觀治國的路線辯論,最終還是以魏征的勝利宣告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