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針是在18世紀發明,發明避雷針的科學家是美國的本杰明富蘭克林。

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下雨時所打的閃電屬于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富蘭克林在1952年7月,一個雷雨的天氣,放飛了一個系著長長的金屬導線的風箏,金屬線的末端富蘭克林拴上了一串鑰匙。當發生雷電的時候,富蘭克林把手接近鑰匙時,發現鑰匙迸射出了火花,而且富蘭克林的手還有麻木的感覺。好在這一次所導下來的電比較弱,富蘭克林在這次實驗中并沒有受傷。但是卻讓富蘭克林成功的捕捉到了雷電。

富蘭克林在后來對閃電與人工摩擦所產生的電是否具有一致性,進行研究時作出了推測。人工所產生的電,既然能夠被尖端吸收,那么閃電應該也可以被尖端吸收。于是富蘭克林設計了風箏實驗,風箏實驗的成功,也真正的證實了富蘭克林的推測。因此富蘭克林設想如果能夠在比較高的物體上安裝一種比較尖的裝置,就可以把雷電吸引到地下。富蘭克林所制作的避雷裝置是使用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把這根細鐵棒固定在比較高大的建筑物的頂端,建筑物與鐵棒之間要用絕緣的物體隔開。然后在鐵棒的底端利用一根導線連接,將這根導線接到地下。富蘭克林把自己所發明的這種裝置叫做避雷針,在進行實驗時發現避雷針果然能夠起到不錯的效果。富蘭克林所發明的避雷針在早期進行電學的研究,是第一個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在進行避雷針選擇時,一定要選擇比較合適的方法計算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同時也要保證避雷針擁有比較強的血流能力,選擇正規廠家所生產的避雷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