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9年—1085年,北宋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也稱熙寧變法或者熙豐變法。這場變法主要是由王安石主導的,但是最后以失敗為結局。而王安石失敗的原因也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討論,總結來說就是外部的阻擾與內部的不合,詳細來說分為六點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1、富國不富民缺少基礎支持
這場變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北宋的經濟,其實整體上對于百姓來說根本無關痛癢,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百姓的經濟利益,這讓本來就貧窮的百姓感到更加不滿,另外商人地主自己的經濟利益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這些人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基礎,得不到這些人的支持那么變法必定失敗。
2、用人不當團隊小人太多
當時王安石變法的主要跟隨者是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等人,這里面其他人大家不熟悉,但是蔡京一定熟悉,沒錯就是《水滸傳》中的大反派,歷史上也是一個小人,除了蔡京之外其他幾位也沒有好到哪里去。這樣的團隊每個人變法都是為了自己,顯然無法成功。
3、執行力不夠私自改政策
這有個很好的例子,當時變法中有一個青苗法,青苗法規定的利率為百分之二十,有些官員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像這樣擅自更改王安石等人制定政策的情況十分常見,這就導致上面發布的和實際執行的完全不同,也間接讓基礎群體對王安石等人失去了信任。
4、內部不合導致分裂
當時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是宋神宗,前期宋神宗還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王安石被貶之后第二次擔任丞相的時候宋神宗已經十分不信任王安石了,沒有了皇帝的支持,那么變法的結局可想而知了。就這樣變法內部也出現了分裂,以前支持王安石的人也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
5、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當時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馬光,就是小時候砸缸救人的那個,另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蘇軾等人也都是保守派,相比于王安石這邊的團隊來說,保守派這邊簡直就是豪華陣容,而且保守派內部始終一致,展現出了真正的團隊力量。
6、變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符
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還是拿青苗法來說,青苗法中有一個內容就是針對民間百姓的貸款,本來這項制度開始是為了抑制民間的高利貸,想法是好的,但是各個地區情況不同,官員約束不力,導致有些官員強制百姓貸款并且隨意更改利息,這下百姓更慘了,而且官府的貸款不按時歸還各種刑罰就來了,還不如民間貸款了。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就是一種超前的思想。這一點和漢朝的王莽新政有一些相似,所以兩者最后的結局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