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擁有現代科技水平回到恐龍滅絕的時代,是否有可能攔截那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拯救恐龍?在科幻小說《獨行月球》中,有一場摧毀大型隕石的場景,通過在月球上制造核彈來摧毀小行星,并利用月球背面擋住隕石碎片的沖擊。

要實施摧毀小行星的計劃,首先必須提前發現小行星,這樣才有足夠的準備時間。至少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計算其準確的軌道,是吧?然而,我們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浩瀚的星空中找到一顆不發光的小行星相當困難,相當于要在廣闊的天空中通過雷達找到一只蚊子。幾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是偶然發現的,而且只有距離太陽系足夠近的小行星才可能被發現,距離太遠的小行星由于陽光反射微弱,我們根本就看不見。等到我們確認發現小行星的蹤跡時,它可能已經來到了太陽系的內部軌道。
換句話說,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防御措施,必須在看不見小行星之前就提前預知。然而,這對我們來說是逆天級別的難度。進入太陽系的小行星速度非常快,如果是通過天王望遠鏡發現的,那就說明小行星可能已經到了冥王星軌道內側了,甚至可能到了土星和木星的軌道。如果它朝地球而來,到達地球可能只需要二三十年,這個時間已經不是準備的時間,而是死亡的倒計時。

因此,如果想要攔截小行星,我們必須在未發現任何小行星之前就開始建立防御體系。這些事情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是可以完成的。最困難的不是建立防御體系,而是一旦建立了防御體系,它是否能夠發揮作用。攔截小行星實際上比攔截洲際導彈難度更大。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太快了,最快的達到了五六百馬赫,相當于幾百倍音速。按照我們目前的能力,要攔截這樣速度的小行星,就好比站在樓頂扔一顆手雷去炸超音速飛機。
一般來說,我們可能只有一次機會攔截小行星。要等到小行星進入木星軌道后,木星對小行星的影響也很大。在它通過木星時,軌道會發生變化,因此只有在變軌后才是我們攔截的時機。但這個時候小行星到達地球的時間已經非常短,而且可能只有一次機會,因為一旦攔截失敗或錯過,我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撞擊地球了。而且最為棘手的是,最好的攔截方式是通過撞擊爆炸來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如果只是炸掉它,那么飛向地球的碎片對地球仍然構成巨大威脅。然而,這樣的難度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太空中發射核彈攔截小行星要比在地球上發射核彈容易得多。從地球上發射核彈攔截小行星,目前而言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由于空氣阻力、地球引力、燃料和速度等各種限制。如果從地球上很容易就能看到小行星,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挖洞。挽救恐龍非常困難,成功率幾乎接近于零。別說挽救恐龍了,如果現在有一顆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朝地球飛來,我們能做的只有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