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你會發現有很多入侵物種,他們在國外沒有天敵肆意生長,最后不得已人工來清除,花費時間和金錢,還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中國也有很多入侵物種,比喻小龍蝦,但是中國的小龍蝦現在已經需要靠養殖來完成供應量,那入侵品種清道夫魚為什么不能吃,主要原因還是這魚肉臭,而且很難聞,沒有什么營養價值,還附帶著很多細菌。
中國泛濫成災的清道夫
1978年,清道夫作為觀賞魚被引入我國臺灣,因為這樣的魚有很強的清理能力,經常被養魚人放在魚缸里,進行魚缸的清潔能力,但是在后來被遺棄,時間久了就不喜歡了,被放生到野外,這類魚在中國沒有天敵,放在江河里面生存就會快速大量的繁殖,威脅其他本地魚的生存,破壞生態鏈。
清道夫引進的時候就是作為觀賞清理來著,所以清道夫喜歡食用垃圾、水藻等,身上帶有很多細菌,并且清道夫骨頭比肉多,可食用的部分少,而且營養價值不高,烹飪起來肉質發臭,味道比較難聞,幾乎沒有什么可以食用的價值,食用也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安全隱患。
中國吃貨搞定不了的清道夫
中國吃貨好像是被認證一樣,在中國很多入侵物種到后來只能通過養殖來滿足供應量,相較于中國人仿佛在吃上有不可思議的執著,外來物種一般都是先研究能不能上餐桌,不能的情況下,國家才會出力來解決這件事,如果國家研究發現某一入侵品種是可以食用的,中國吃貨都會大膽的去嘗試。
比如非洲牛蛙但是被帶到歐美國家后,因為沒有天敵就放肆生長,對當時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是到了我國后,就被中國廚師做成了各式各樣的美食,后來為了彌補市場的需求,只能靠人工養殖來彌補。同種情況下,中國的羅非魚、小龍蝦、虹鱒魚等物種,在中國的市場上都需要靠養殖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可是清道夫是在中國人嘗試食用無果后,才將這樣它拉上了“黑名單”。清道夫魚為什么不能吃,主要原因還是清道夫的口感差,肉質差,煮熟過后肉味發臭,而且氣味十分難聞,經常以垃圾為食,身上攜帶大量的細菌,難處理,存在安全隱患。清道夫作為入侵品種還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