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業,被譽為商業市場的暴力行業,成本僅幾塊錢的鏡片,其售價隨隨便便可以突破四位數,其中毛利讓人瞠目結舌。但如此之高的毛利的背后,實際上卻是一條漫長的經營長尾再瓜分消費者的利益。
我們以A股上市的眼鏡公司博士眼鏡為例,多年的經營毛利率都維持在80%以上,但其凈利潤卻只能維持在10%上下,而造成這種斷崖式下跌的核心原因,就是開篇所說的,眼鏡行業中漫長的經營長尾。
非大品牌的眼鏡行業分為;源廠、代理商、經銷商這三個大框架,源廠也就是生產終端生產的眼鏡價格可能為20元,出廠價在23到30元不等,賺取15%到30%不等的毛利給與品牌商或者中間商,而代理商則會以低于市場價50%到60%的區間價格,將貨品放給經銷商,也就是差不多1000元左右,最后經銷商則以2000元左右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
這是一筆簡單的算數,除了源廠以外,代理商和經銷商基本上在維持80%以上的毛利率進行加價政策,而這80%的毛利率,又將被代理商人工、設計、研發投入、經銷商場地租賃、驗光設備、經營成本瓜分,實際上最終的毛利被大量的長尾經營給磨滅,讓凈利潤變成了10%到20%之間。
那為什么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現今,眼鏡行業不能將長尾省去,讓源頭直達消費者呢?實際上就是在這條利益鏈上的利益體太多了,導致尾巴大了去不掉。同時眼鏡行業的巨頭們也樂得在這樣的體系下穩定,畢竟最終買單的是消費者。
但是,在互聯網的持續沖擊下,行業破局者最終還是出現了。孫小鏡上門配鏡平臺,突破行業傳統,在眼鏡行業這一垂直領域深度挖掘,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設計開發眼鏡行業OMO模式,貫通供應鏈系統與服務系統。這一創新的模式將打破原有傳統市場體系,將嫁接在消費者身上經銷商體系和繁重的經營成本返還給消費者,讓眼鏡行業回歸商品原本價值體系,不再讓消費者為支付龐大的長尾損耗,而付出高于眼鏡價值幾十甚至幾百倍的價格。最終做大消費者與孫小鏡雙贏的局面。
孫小鏡上門配鏡平臺,依托會員體系+配鏡師上門兩大服務體系,深耕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通過大數據記錄消費者的配鏡要求。同時上門配鏡由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足不出戶配送到家的一站式配鏡體驗。不僅打破了傳統配鏡市場繁瑣的購買方式,同時大數據的介入,讓每一位孫小鏡上門配鏡平臺的會員能夠更加清晰的掌握自身的配鏡需求。
作為破局者的孫小鏡上門配鏡平臺,通過創新和讓利兩大革命性的手段,一舉打破了傳統眼鏡市場的弊端,相信在孫小鏡的破局下,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為平價且服務更周到便捷的配鏡體驗,而就如同特斯拉與汽車行業一樣,孫小鏡上門配鏡平臺也會像一根強心劑,讓那些一成不變的巨頭品牌不再高高在上的手握定價權收割用戶,而是更注重服務與價格,從而讓整個配鏡市場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最終讓消費者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