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和胃,為什么總是綁在一起說?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么講到胃的時候,總會提到脾呢?這是因為人體內有幾個“固定搭配”,他們共生共亡,由此及彼,息息相關。它們就是脾和胃,肝和膽,心和小腸,肺和大腸,腎和膀胱。這些搭檔組合呢 在中醫里叫做相表里,比如說脾和胃相表里。
脾胃是我們身體的中樞,它們合在一起的氣就叫做中氣。如果胃弱了,脾的功能也會受損,因此在講胃弱的時候,都是脾胃虛弱兩者一起說。
脾胃虛弱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這其中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等中醫癥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
人體中,脾氣從左側升起,胃氣從右側下降,在脾胃的小圓圈運動中,脾氣占主導地位。這也就是說,如果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脾氣虛弱也會導致胃的各項生理功能減退。同時,脾主后天之本。人有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兩個能量來源。先天之本是與生俱來的,無法增加,所以很多大齡且身體不好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天生就弱,就是因為先天之本弱。但這種弱性體質是否能改善呢?當然可以,靠的就是后天之本。
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將之化生為氣血津液、填補腎精的功能,然后腎精又可以轉化為腎氣提供給全身。說到底,脾是后天根本。所以中醫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先生就專門寫過一本書,叫作《脾胃論》,講的就是所有的病,皆由脾胃虛弱引起,所以治療時也應以調治脾胃為本。
如果脾氣虛弱,表現出的癥狀就是氣血虛弱。會引發比如胃部脹痛、口不知味、有口氣、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等表現。此時治療應以益氣健脾和胃為主。只有脾和胃都保持良好的狀態,身體才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