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一直都是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不止如此,君王的權力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變越集中,越來越專制。從最初的三省六部制,到最后權力只緊攥在一個人的手里,君主權力的加強。
但是這種變化也是封建思想導致的,統治者利用人人都有不安全感,不參與政事,而皇帝也是怕自己握在手里的權力被人奪取,所以才不斷把權力在屬下的手中挪過來。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一直都被視為是真龍天子,天選之子,無可厚非,就連我們現在也被稱為龍的傳人。雖然龍視是虛設的,但確實全民族的信仰,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圖騰。
在古代的傳說中還有龍脈這種說法,傳統龍脈是會誕生新生的王朝的地方。第一任皇帝一家都成為龍鼐,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往往會派人去把當時天底下所有其他的龍脈斬斷。這也是受封建思想影響所致,去派手下完成這件事的。到了明朝時,皇帝朱元璋更是怕皇位動搖,于是就讓派心腹劉伯溫去斬長白山的龍脈。
劉伯溫在到了長白山以后。自己卻突然匆忙逃跑了。所有人都疑問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在歷史上劉伯溫,一直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看得出來,明朝能統一,劉伯溫是有很大功勞的。而且劉伯溫一直都侍奉在朱元璋左右。
從朱元璋起義開始,一直到他當上了皇帝,劉伯溫一直都不辭辛勞的伴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登基之后,無奈他自然也是沒有逃出所謂龍脈的怪圈。有一天,朱元璋在睡夢中突然驚醒,著急的將劉伯溫招入宮中,告訴劉伯溫說自己剛才做夢夢見真龍出世,讓自己派心腹去把其他龍脈斬斷,不然就會有人來搶奪自己的皇位。
劉伯溫只好奉旨前去,當時跋山涉水帶兵找遍了天下所有的龍脈,全部斬斷了,但卻是只剩下長白山那一條,但謊報了上去。后來就有人好奇了,那么為何劉伯溫斬了那么多,但沒有斬斷長白山的龍脈呢?原來,有說道,所謂天道有缺。斬龍脈是一件非常損陰德的事情,會影響家族運勢。
當時劉伯溫已經斬斷了九十多條,如果連一條都不肯剩下,他認為會影響他以及他的后人的福祉造化,所以當時劉伯溫就收手了。也有人說到,劉伯溫留下的這條長白山龍脈是后來的愛新覺羅家族,雖然不知道這種說法是不是真的,但仍有很多人相信的。
我國之前的封建歷史中的一切都是由統治者所制,為皇權服務的,而現在之所以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也是給我們自己身上賦予了新的希望。XLW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風水也是一門悠久的玄術,古人覺得,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大地是有生命的,而龍脈則是被定為立國之本。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頭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水是龍的血液,古人用“風水術”中的五個方法——“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來尋找這個朝代的龍脈,以此來宣稱君權神授。
歷朝歷代都會對本朝的龍脈進行保護,生怕斷了龍脈,導致國家滅亡。

昆侖山中國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之為中華“龍脈之祖”。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有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嫦娥奔月等。龍脈從昆侖山發源延伸到世界各地,這些山脈構成了一幅華夏巨龍圖。
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一般龍脈靈氣聚集之地都是皇陵最佳選擇之地,也就是風水寶地,神奇的是,有三座皇陵,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
1、挖不開的乾陵
乾陵在考古界有著“三峽工程”之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它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在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隆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造都城長安城建制,規模龐大,有著無數奇珍異寶,裝滿了盛唐時期最值錢的寶貝。
歷史上,挖乾隆的人不在少數,有名字記載的盜墓者就有17人,大的盜墓活動有3次,但是都沒有找到乾陵的入口。
唐朝末年,黃巢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結果挖出一條40米深的深溝,這條溝被稱為“黃巢溝”,幾乎是挖走了半座山,但是因為沒有懂乾陵構造的人,結果挖錯方向,空手而歸。
五代刺史溫韜也曾挖過乾陵,當時他率領軍隊挖了十幾座唐朝帝陵,有不少錢,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結果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嚇慘了,才打消了挖掘乾陵的念頭。
而且溫韜還挖過唐太宗的昭陵,里面并沒有發現《蘭亭序》,民間則有傳聞《蘭亭序》其實是在乾陵。民國初年,孫連仲以軍事演習為幌子,用一個師的兵力挖掘乾陵,用炸藥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巖石,后來突然雷雨大作,軍中傳言武則天顯靈了,最后也沒找到入口。
2、不敢挖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后世都評價他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希望能長生不老,曾派盧生和徐福為他尋找仙山求得仙藥,不僅如此,他對自己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很在意,秦始皇陵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皇陵。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中建有各式宮殿,皇城和宮城都和咸陽的一模一樣,里面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用水銀做為江河大海,暗藏無數機關。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后,火燒秦王宮三天三夜,率領三十萬大軍挖掘秦始皇陵,結果觸發機關,剎那間萬箭齊發,士兵死傷慘重,隨即墓道中飛出無數怪鳥,見人就啄,士兵都嚇破了膽,根本不敢進入墓道,項羽最后也放棄了,一把火燒了地宮。
眾所周知,1974年3月,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現,隱藏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終于被后世發現,1987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但這僅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如果秦始皇陵主地宮被打開,肯定會更加震撼,但是挖掘秦始皇陵還為時尚早,原因有兩點。
第一,如今的技術達不到要求,比如兵馬俑就是一個例子,出土的時候都是色彩鮮艷,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現在已經出現了氧化、脫落。現在不主動發掘皇陵,一般都是搶救性發掘,而且秦始皇陵中還存在著很多水銀這樣的劇毒物質。第二,無論是從民族心理、民族情感,還是從尊崇先人的角度或是風水角度看,都不應該打開秦始皇陵。
3、不能挖的黃帝陵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并且有著“天下第一陵”的美稱,也是《史記》中唯一記載的黃帝陵墓。炎帝和黃帝都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文明始祖,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自然是不能去挖掘自己祖宗的陵墓。
幾千年以來,黃帝陵香火不斷,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去黃帝陵祭祀,修繕,用于舉行國家祭奠,近現代也有很多領導人親筆祭文和題詞。黃帝陵是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寄托,是對祖先的尊重,很多人都會去祭拜,沒有人愿意去動它的一分一毫,更別說是盜墓了。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也是皇帝的象征。
龍脈是如龍一般矯健妖嬈、飄忽隱現的地脈。地脈以山川走向為主要標志,所以又被稱為龍脈。
風水上的尋龍,是指在龍脈上找到適合做墓穴的地方,從而保佑墓主人的后世子孫榮華富貴。
在中國境內,傳統風水學一般認為有3條龍脈,而這3條龍脈的源頭都在昆侖山。
昆侖山脈(昆侖山),被譽為中國第一神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
昆侖山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因為其為中國3條龍脈的源頭。
由昆侖山發起的3條龍脈,按地理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01、第一條,北龍。
沿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相接于朝鮮的白頭山。
白頭山是朝鮮的龍脈,其神圣性對于朝鮮有很大的意義。
在北龍的龍脈上,有北京、天津兩座城市。
明朝燕王朱棣自北京發跡,當上皇帝后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除了軍事、政治上的因素外,風水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清朝就是在東北起家的,龍脈所在,難怪后來能得了天下。明清兩朝把都城定為北京,也是因為北京是北龍龍脈上最好的一座城市。
02、第2條,中龍。
通過黃河、長江之間的地區,包括四川、陜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到達渤海終止;西安、洛陽、濟南均為中龍龍脈上王氣聚集的城市。
西安、洛陽兩座城市相距很近,并且都多次成為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風水好,皇帝自然都選這里。
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陽九朝古都,無數達官貴人,都把自己的陵寢選在洛陽的北邙山上,因而中國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
直到現在,洛陽城里動土施工,還經常挖出古墓來。
至于盜墓史上鼎鼎大名的“洛陽鏟”,更是無人不知。以前洛陽鏟是盜墓用的,但因為其制作簡便,功能實用,如今已成為考古工作的必備工具。
03、第3條,南龍。
沿長江通過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南部地區,入海后終止,中國香港、廣州、南京、上海、臺北5座城市為南龍龍脈上的城市。
3條龍脈,10座城市。還有人曾笑言,臺北回歸之日,3條龍脈齊聚,必是中華復興崛起之時。以風水學來看,并非妄言。
在很多古裝劇中,都曾出現過有關“龍脈”的劇情,一旦傷及龍脈,就會影響一個朝代的氣運,甚至因此而導致其滅亡。
龍脈是一個風水術語,實際上指的就是山脈,它是山脈的神化;但不是所有的山脈都可稱為龍脈——龍脈是指地表在外形上連綿起伏,好似地中有生氣貫通,有始有終、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脈。
古人認為,天下龍脈發源于昆侖山,它是天下的祖山,所有的山脈皆發脈于此。像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在《堪輿漫興》中就吟道:“昆侖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態度,精粗美惡產窮通。”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跑遍大江南北,40年搜尋南干龍,目的就是為了證實他的家鄉金陵(今南京)與昆侖山一脈相通。
巍巍昆侖氣勢雄偉,風水認為它秉五氣,會陰陽,合五形,主存亡,由此發端出五支山脈,其中三支向東南進入中國,分為北干、中干和南干,這三大干就是中國歷代視為龍脈走向的山脈。
按照清康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說法,這三大干指的是:長江與南海之間所夾的“南干龍”,即嶺南諸山脈如武夷山、衡山、天目山等,龍脈盡于南海;黃河與長江之間所夾的“中干龍”,即淮南諸山脈,如嵩山、大別山、鐘山等,龍脈盡于東海;鴨綠江與黃河之間所夾的“北干龍”,即漠南諸山脈,如太行山、燕山、軍都山、天壽山等,龍脈盡于黃海。
盡管歷代對“三大龍脈”的具體所指不盡相同,但對它們的認識卻早已有之。據說,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后,為求保江山永固,秦家天下久傳萬代,曾費盡心機地破壞過南、北兩條龍脈,而獨對自己所占的“中干龍”呵護有加。
對“北干龍”的破壞,便是命人修筑萬里長城。后來大將蒙恬被秦二世賜死,就認為自己是因“絕脈”而被上天懲罰。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二世與趙高、李斯謀奪皇位后,派特使賜曾督修萬里長城和兩千里馳道的守邊大將蒙恬自裁。蒙臨終前喟然嘆息說:“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
而為了破壞“南干龍”,秦始皇乃不惜派人遠涉千里,到嶺南鑿山。據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廣州治背山面海,地勢開陽,風云之所蒸變,日月之所摩蕩,往往有雄霸之氣。城北馬鞍崗,秦時常有紫云黃氣之異,占者以為天子氣。始皇遣人衣繡衣,鑿破是崗。……故粵謠云:‘一片紫云南海起,秦皇頻鑿馬鞍山。’”
可惜,秦王朝并沒有因此而興盛長存,反而早早就夭折了,大概也是因為破壞龍脈而獲罪于天吧。
提起昆侖山,你想起來的是什么?龍脈?寶藏?傳說?昆侖山自古以來便充滿神秘的色彩,特殊的地理環境已經常年積雪,使得人類望而遠之。在中國的風水學中把中國的山水堪稱是一條條龍脈,由于昆侖山的神秘,再加上地理位置中國西北高東南低,認為天下龍脈出昆侖。
中國歷代帝王對風水與龍脈一說是格外的相信。很多帝王特別看重風水寶地,無論生前還是死后,對風水寶地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風水是否科學,這不是我想探討的內容,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卻又事實存在。古人的厚葬風俗,有很多墓穴早已盜空,然而,如果按照中國龍脈風水之說,確實有三座帝王陵,經過幾千年毫發無損。以下文章也僅僅作為個人分析。
第一座名曰黃帝陵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墓,擁有者天下第一陵之稱。按照它的格局與方位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昆侖山龍脈走向完全吻合。
黃帝陵可以說是中國最好找的帝陵,因為它就靜靜的在那里,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然而經歷幾千年,卻完好無損,之所以這樣其中的說法也很多,黃帝是公認的華夏之祖,作為炎黃子孫,誰敢去?
第二種說法:黃帝陵只是衣冠家,里面并沒有任何珍寶陪葬,不吸引盜墓賊;第三種,則是和龍脈有關系,坐落龍脈之上,誰人敢放肆?
第二座名曰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它方位則是坐西向東,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之一。然而,在我看來用現代的方法去考古研究肯定行不通,要按照古人的風水,也就是尋龍點穴等等這一套。由于一些原因,玄升子在這里不做過多解釋,請諒解。
第三座武則天乾陵
聽到這個名字就很霸氣,乾代表著天,坤代表著地。天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相傳乾陵的選址是由唐朝兩個最著名的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共同選定,過程也頗為奇妙,兩人朝著不同的方向尋找,最后一個在這塊地上放銅錢,一個則放一根針剛好落在銅錢中yang位置。
歷史上最出名的則是唐末黃巢帶領四十萬起義軍盜挖天陵,但是挖了一條四十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入口,讓時間繼續往前走,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挖遍了唐朝皇帝的陵墓,但是挖掘武則天乾陵時,每次帶人上山都是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刻轉晴,最終溫韜不得不放棄。
民國初年的軍閥孫連仲,動用一個整編師的人,利用火藥大炮開山。在剛炸到墓道的封石條時,突然一股黑色龍卷風盤旋而上,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離得近的七名士兵當即身亡,其他人一看,全都大喊著逃跑。嚇得孫連仲率bu隊趕緊離開。
三次浩劫均躲過,至今乾陵依舊完好無損,而且已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三座超級帝王陵,從風水的角度來說,正好坐落在中國最大的昆侖山龍脈上。不知道你認為這是巧合還是風水龍脈傳說存在呢?
“風水”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學問,相傳是九天玄女所創。風水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思想和靈魂,所謂“風水好”,也就是“人杰地靈”。
在中國眾多“人杰地靈”的城市中,下面十座城市可謂是傲視群雄!
10、伊犁·特克斯——形如八卦、風水絕佳
伊犁特克斯被稱為“中國風水第一城”,它是現存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建筑正規、規模最大的八卦城。
相傳這座八卦城是由全真教七子之一的丘處機設計的,整個城市呈放射狀圓形,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宮般,8條大道,64條街,路路相通,街街相連,處處充滿玄機。
來到這里,不禁被這里濃郁的周易文化所吸引,整個城市都彌漫著神秘、玄妙的氣息,這里也是中國研究城市走向風水的一個重要歷史性的標志。
9、云南·昆明——三面湖光抱城廓
第二個風水城市是昆明,昆明城依靈龜之形而建,靠龍脈而筑,又占子午正線,乃皇城之地。
乾隆年間的天下第一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
這是清朝詩人孫髯寫的對聯,說昆明的幾個面:東面像駿馬奔騰,西面像一只飛舞靈動的大鳥,北面則像長蛇一樣的蜿蜒曲伏。
8、浙江·溫州——山如北斗城似鎖
溫州,是中國風水第一人郭璞建的。在晉朝的時候他流難到溫州,受溫州當地邀請來建了一個州府。
溫州是坐南面北的城市,周邊的山勢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狀。相對封閉,環山而建的,說這樣做不單可以有好的風水,還能避免戰禍。
兩次大的浩劫,第一次是方浪起義,圍困溫州46天沒有攻下,最后撤兵;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溫州作為一個根據地,免除了日軍的侵襲。
7、湖南·衡陽——三道水口鎖大江
三道水口鎖大江,說的就是衡陽!衡陽很特殊,因為它是在我們的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第一峰--回燕峰,就座落在衡陽市的市中心。
古老的風水里面怎么去勘測和相地有這么一個流程,第一個叫尋龍,第二是點穴,第三是查砂,第四是問水,第五是切相。
是分了五個方位,也就是說如果根據整個城市找龍脈,找到穴眼一定要鎖住,就是鎖住城市的命脈。而衡陽很特殊,三座寶塔分別鎖住了衡陽三個河眼。
6、遼寧·沈陽——平原虎穴
沈陽地處東北平原南部,遼寧省中部,是北龍長白山千里來龍余脈,屬于平原結穴,為“虎眼穴”,虎目圓瞪,虎視眈眈。
其特點為霸氣沖天,多殺伐之氣。沈陽人自古以來勇猛剛烈,強悍好戰,豪爽義氣。努爾哈赤憑借這一風水霸氣,加之天時而取得天下。
5、江蘇·南京——真帝王之宅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諸葛亮點評“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4、四川·成都——天府之國
成都,一直是古蜀國的都城,雖然沒有成為全國性的首都,但與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成都很有特點,人喜歡吹牛,卻無北京的胡侃;菜很講品味,卻去蘇州的精細;城有現代都市的風格,卻少上海的浮華。
成都的那些歷史軍事戰略地位就不說了,單是“天府之國”四個字,就可知道,這是一個如何的寶地!
3、河南·洛陽——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
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于此,科舉制度創建于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
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宅茲中國”“中國”一詞源自洛陽,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2、北京——龍興之地,上佳格局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歷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
北京是以故宮為中心修建的左右非常對稱的城市建筑群,元、明、清,歷時幾百年不倒。
巍峨雄渾的太行山和莽莽蒼蒼的燕山從北面拱衛著北京城,而北京城的南面則有永定河蜿蜒流過,形成了山環水抱的絕佳風水格局。
1、陜西·西安——陸海豐饒,人居之府
西安古稱長安,歷史悠久,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之所以選擇在西安安家,自然和西安頂級的風水格局離不開關系。西安南有四川糧倉,北有游牧資源,又是山水相依,四塞之固。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置身八百里秦川腹地,又臨九座山,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