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歷史課本或者課外讀物中都對這件事情加以記載,并稱王昭君為“美麗的傳說”或是“和平的使者”。史料中記載的意思都差不多,大多都是說王昭君對自己的美貌十分有自信,所以不愿意賄賂畫師,導致一直見不到皇上,久居深宮非常哀怨。后來匈奴想要和親,王昭君自己請愿嫁過去,她也確實為兩國關系做了很大的貢獻,才有了這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那么,王昭君到底是不是自愿請愿嫁予匈奴的?傳說她的死是因為老匈奴死后嫁給親生兒子,后又被迫要嫁給親生孫子不堪羞辱被逼自殺服毒而死又是真是假呢?
網絡配圖
首先,關于王昭君的正史記載非常少,只有六處,而且只記錄她嫁了兩次,所以沒有三嫁還嫁給孫子這一說法。關于王昭君第二次嫁給親子一說著實荒謬。昭君和呼韓邪確實有一個孩子叫伊屠智伢師,可他并沒有當過單于,還由于王位之爭的問題被殺。當年呼韓邪生前立長子為繼承人,并跟他說好了要傳位給他弟弟。這個人之后有五個弟弟,但是到了某個弟弟時期之后按照次序應該傳位給昭君的兒子,可當時這個單于人品不咋地,想要把單于傳給他自己的兒子,于是二話不說把昭君的兒子給殺了。
所以王昭君當時只是嫁給了自己的長子,也就是跟她沒有血緣關系的繼子。至于傳說中的第三任丈夫,根本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哪怕真的發生過三嫁這件事,她兒子連單于都沒當過哪需要嫁給她親孫子,所以要嫁也是嫁給她小叔子,這也只是推斷,畢竟王昭君人生最后的五年是在她小叔子的統治下生活的。
網絡配圖
那么王昭君究竟是不是自愿嫁予匈奴呢?我們先分析一下正史中所記載的這樣一句話:及呼韓邪死,其前闕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赦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闕氏焉。注意,呼韓邪一死,她就立刻要求要離開了,甚至不顧下屆單于明確表露出要娶她的決定,還是給成帝寫信說自己要回去。如果她真的像史料中所說的那樣,熱愛和平,大義凌然。那么為何再這樣一個可能再次出現動蕩的前提下還鬧著要回去?這跟傳說中為了和平自愿去和親有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前后矛盾,那么她當年又是為何要自愿請愿呢?
史書中記載: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失于信,遂與匈奴。王昭君是那么驕傲的一個美人,她甚至不愿主動去施計見到皇上,顯然這是一個讓皇帝注意到自己的好機會。讓他對自己一見鐘情,然后面臨的就是生離死別,而皇帝已經失去過摯愛司馬良娣,肯定不會愿意再次失去心愛的女子,而且自己也能落得個美名。打得一手好算盤,可惜畢竟久居深宮,漢元帝柔仁好儒,在信用面前愛情不值一提,于是這步棋昭君計劃的精妙無比,卻走的慘敗。
網絡配圖
再者說,呼韓邪死后新單于表明了想要她,她還是上書表明自己想要離開,誰給她的底氣?以前派出去和親的不是宗室貴族就是公主,她一個小小宮女怎么就這么大膽?不怕惹到新單于嗎?這就和當時的新任皇帝有關了,當時的皇帝是漢成帝,出了名的好色之徒,男女通吃淫亂無比,男寵被臣子逼著流放他還一次又一次的帶回來。當時的昭君也只有二十二歲,所以她又是在賭,賭用自己的美貌來換取回家的機會??上h元帝只回了她三個字:從胡俗。
王昭君若是真的為了和平寧可犧牲自己,那么在面對年輕英俊,迷戀自己且愿意繼續和大漢友好來往的新單于時,為什么不選擇接受呢?
這個姑娘或許沒有那么美好,做作不知輕重,沖動不計后果,自持美貌心氣極高。公認的和平使者,永遠的美麗傳說。死后得了很多虛名,卻終是換不回她十六歲時的青春和憧憬。